弘扬黄河文化 传播中华文明

黄河文化旅游

今天的陕西旅游资源

发表时间:2023-12-12
来源:秦川视点
作者:郭秦川
分享到:

旅游是反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要素,同样具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对于推进产业协作、资源共享、产学研企政协同创新、增强产业管理效率、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动能和规模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实践价值。
今天,陕西具有较好旅游资源,旅游类别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传承丰富,良好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深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和传颂。
一、资源要素丰富
陕西A级旅游景区总数从2013年245个,增加到2021年523个,总数增加近2倍。从2021年旅游景区等级结构观察,5A级景区仅占A级景区总数2%,标准高、质量优、服务好、景区保护好的5A级景区较少;2A级景区占A级景区总数9%,3A级景区占A级景区63%,中等等级景区占绝大数。从等级景区区位分布观察,5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安康市和榆林市;4A景区在榆林市、西安市、渭南市以及宝鸡市和汉中市均有分布,3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延安市、西安市、渭南市和咸阳市;2A级景区西安市和咸阳市分布较多。

2021年旅游业类型划分观察[1]一是红色旅游景区(市区)合计47个,其中延安市29个,占总数61.7%,其次咸阳市、渭南市和宝鸡市分别为7个、5个和2个。
二是国家级旅游度假村市(区)合计10个,其中渭南市5个,西安市2个。
三是国家级乡村旅游基地29个,其中榆林市、安康市、咸阳市和渭南市分别为9个、7个、6个和5个。
四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84个,其中榆林市、安康市、汉中市、西安市分别有33个、22个、12个和7个。
五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20个,其中渭南市、宝鸡市、西安市和铜川市分别有36个、23个、16个和12个。
六是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7个,其中西安市3个、榆林市3个和渭南市1个。
七是古建筑遗址274处,其中渭南市190处、延安市55处、西安市14处、铜川市7处。
八是旅游类民宿9个,其中汉中市7个、榆林市2个。
九是博物馆43个,其中渭南市13个、西安市11个、咸阳市10个和延安5个。
陕西旅游资源数量分布比重中,关中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占全省的53.3%,陕北地区占24.2%,陕南地区占22.5%。关中地区旅游资源数量突出,且具有“天时地利”优势。

(注:以上相关数据源于各市县区官网公布旅游业类型数据之和

二、宏观经济基础
从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环境和条件观察,陕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13年1.59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3.28万亿元,增速从2013年10.3%,放缓到2022年4.3%,主要受到了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实施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性调整与转型的宏观经济方面原因影响。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演进,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从2013年3.7:55:41.3,发展到2022年8.8:62.6:28.7。产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除国家和地区经济推进战略性转型外,还存在三年疫情对产业发展的重大冲击,特别是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冲击较大。
三、基础人口规模
从旅游业发展的产业主体和主要活动因子观察,陕西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从2013年3804万人,增加到2022年3956万人,十年来人口增加152万人。从人口城乡结构看,城乡人口比重从2013年51.6:48.4,发展到2022年64:36,反映了陕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同时人民对文化旅游消费与意识、理念也在不断增强。从人口自然发展状况看,陕西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4%,发展到2022年为-0.28%,反映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下降。从劳动人口总抚养比看,从2013年31.1%,上升到了2022年45.9%,其中对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13年12.4%,提高到2022年21.4%,反映了劳动力抚养压力加大,社会贡献成本提高,产业发展因人口结构演变而受到影响。

四、地理地貌与物候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南部兼跨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区。南北长878.0千米,东西长517.3千米。境内最高点为宝鸡市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最低点为汉中市白河县汉江南岸,海拔168.6米。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北部以黄土高原区、山丘沟壑梁茆以及毛乌素沙漠南缘为主,约占全省土地面积40%;中部是关中平原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24%;南部为秦巴山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36%。
两大水系在陕均有分布,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等;秦岭以南除南洛河外,均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受地理地貌和经纬度影响,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气候总体特点表现为: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多样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物候条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先天的挖掘、利用、研究和发展价值。

五、历史传承与禀赋底蕴
站在历史发展观的维度,从旅游业自然禀赋性和承载的文化传承性观察,一是陕西作为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省份之一,无论是古迹、红色、宗教、山水等,各种主题的旅游资源相互交错。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家,国家水利风景区38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80处,3A及以上景区460家。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轩辕黄帝陵、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法门寺、大雁塔文化休闲广场、半坡遗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秦直道、汉都城长安城、西汉帝陵、华清池景区、唐十八陵、道教祖庭楼观台、统万城遗址、明长城镇北台遗址……文物古迹密集众多。
二是红色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全省共有红色旅游资源500余处,这些红色旅游资源见证了中国革命时期风云激荡的岁月,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苦卓绝成长、发展壮大到走向胜利的血与火斗争史、战争史、革命史、解放史和建国史。
三是自然景观独特韵厚。关中八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映衬和描绘着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市和能源新都榆林市成长与发展的感人心腹故事;秦岭山脉以南的陕南地区,山清水秀,植物荟萃交融,汉江、嘉陵江与丹江在山川间蜿蜒迂回,承载了壮美的大汉发展史和中国朝阁的发展更迭史,用诗情画意书写着青山绿水与经济共进的人文演进。
:2023年11月24日撰稿。数据源于陕西统计年鉴/公报、陕西省各市(县区)政府官网、中国旅游年鉴等。
上一篇: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看九曲黄河 听华夏故事”主题展——造中华文脉篇
下一篇:治愈系!百余只白唇鹿在黄河源头集体“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