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传播中华文明

流域民俗

五谷丰登幸福年——山东黄河流域的过年习俗

发表时间:2019-01-27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九曲黄河,浩荡如歌,以其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并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滔滔黄河水,悠悠齐鲁情。它所流经之处,无不积淀下深厚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文化。黄河,它在山东境内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市,最后由东营汇入渤海,像一部鸿篇巨制徐徐打开,娓娓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为大力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本报文化版推出《钩沉·齐鲁大地黄河情》栏目,依托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讲述黄河流经山东河段积淀下的独特人文风俗,以及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其中包括从1946年起山东治黄事业进入人民治黄时代;在反蒋治黄斗争中,解放区人民万众一心,以“三庆安澜”的伟大胜利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缕曙光;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人民夺取的一个又一个防汛抗洪胜利……生活在黄河沿岸的齐鲁人民,与河共处、引水兴利,谱写出一曲曲治黄事业的壮丽篇章。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过年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中国古代以农立国,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担负着“天下粮仓”的重任,过年时,一般都有祈求风调雨顺及防虫减灾等特色民俗活动。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过年时更为注重孝道和礼仪。因此,从大年初一到十五,生活在黄河沿岸的山东人民一直传承延续着祭祀、串亲、祈福丰年、群众自娱等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烘托出浓浓的年味。
  旧有祭祀、串亲 新有“拥军拥政”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过年时,黄河流域流传下来很多与祭祀、串亲有关的传统习俗。
  每年大年初一子时,每家每户都会摆好香炉和供品,以供奉神牌灵位、祖辈遗像,并且家中所有人都要穿上新衣服进行祭拜、烧香、放鞭炮等仪式。正月初六日,天刚放亮,黄河边的小伙子们会穿上崭新的黄色“龙衣”,手擎五彩巨龙,在一位长者的引领下来到河边,长者舀出一碗河水洒向龙身,然后除龙首、龙尾外,擎龙的小伙子们全都跪下,恭恭敬敬叩四个头,这个仪式称为“取水”,有乞求黄河安澜、风调雨顺之意;“取水”后的龙灯队伍在回村的路上经过的人家,都要燃放鞭炮以示恭迎。如果某户人家焚烧纸钱、上香跪迎,舞龙的小伙子们还要双膝跪地舞一番,谓之“卧龙迎祥”,直到纸钱烧完方能起身,热闹的仪式背后是老百姓祈望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极具地方特色。
  串亲是当地百姓春节期间又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鲁西北黄河沿岸的风俗是:初二日,至姑祖母、姑家及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拜年;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至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拜年。春节串亲时都要带一些礼物,特别是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有四色、六色,甚至八色、十色之说。其中,酒、肉、鸡、鱼、糕点、香烟、香肠、罐头都各算一色。串亲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压岁钱。
  抗战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春节期间有拥军参军的传统。如1944年春节期间,山东分局、山东军区还联合制定出《关于1944年拥军与拥政爱民公约》,确定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双拥节”,并把每年的农历一月定为拥军月。结合“双拥”工作,1944年和1945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参军运动,形成了群众性参军热潮,特别是地处黄河流域的广饶县,该县县委、县政府28名县、区级干部带头参军,全县在1945年正月十五日至十七日3天内有3000多名青年报名应征。正值过年期间,新兵临行时披红戴花,村干部和群众敲锣打鼓欢送。此时,各村妇女不分昼夜地给军队做军鞋、手巾等慰劳品,并绣上“抗战光荣”“战斗英雄”等字样表达拥军之情。各村的群众团体、抗属们纷纷写慰问信慰问军队。
  “鞭牛”“嫁枣”祈丰年
  山东是农业大省,过年时,山东黄河沿岸地区流传下来很多与农业增产丰收有关的民间习俗。
  旧时,济南在立春日有“打春牛”的习俗,即用鞭子来回抽打泥塑的春牛,有劝农之意,祈求来年丰收。正月初一,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大年初一早晨,人们会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鲁北黄河沿岸,大年初一当天有“嫁枣”的传统,即在日出之时,人们以刀斧敲打枣树树身,认为这样当年的枣子就会获得丰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科学性,春天万物复苏,各种病虫害的虫卵开始孕育,这样反复敲打枣树,能够去除枣树表皮的虫卵,起到保护枣树的作用。在山东聊城《茌平县林业局关于枣树病虫防治情况的汇报》中有记载:1985年春节,全县枣农结合以往的习俗经验,对枣树虫卵进行消杀,林业部门还为枣农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法,并针对不同月份的虫情调整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出许多高产乡镇、高产村。
  庙会秧歌庆新春
  春节期间,山东黄河流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有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等,场面热闹非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济南春节民俗串街表演。
  山东省档案馆藏
  从大年初一开始,山东黄河沿岸很多地区都会有走街串巷的民俗表演。如济南、泰安等地区有民俗串街表演,内容十分丰富。表演时,彩旗彩车开路,高跷、狮子、龙灯、旱船、秧歌队等民俗表演队逐项跟进,每到一个较大的路口或村落,表演者便会集中展示绝活和技艺,群众欢声笑语,掌声不断,场面喜庆而热闹。
  从初二到十六,很多地方都有庙会或灯会。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各种摊贩云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俗称“赶庙会”。鲁西北黄河地区的一些庙会,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送驾”队伍由8杆彩旗作前导,锣鼓队、高跷、旱船、狮子舞等尾随其后,进入庙宇后,焚香献供,载歌载舞。济南每年举办趵突泉灯会,元宵节当天,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花灯种类繁多,争奇斗妍,流光溢彩。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其乐融融。
  元宵节期间,黄河流域还会有极负盛名的鼓子秧歌表演。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首,距今已流传2000多年,它起源于劳作场景,舞姿豪放粗犷,音乐节奏强劲,舞蹈场面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滨州惠民全县的鼓子秧歌队都会集结起来进城沿街表演,全县顿时成为秧歌的欢乐海洋。
下一篇:【黄河民俗】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