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传播中华文明

陕西黄研会新闻

以五个视角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报道

发表时间:2025-05-09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中央媒体和沿黄各省区主流媒体聚焦主题主线,深入反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成效,以多种形式生动讲好“黄河故事”,增强了全社会黄河生态保护意识,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教材。


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报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是主流媒体特别是沿黄各省区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需要把握好全局视角、历史视角、自然视角、文化视角和法治视角,挖掘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引导公众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之中。



01
全局视角:树立系统观念,增强传播合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地域广、人口多,任务繁重艰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谋划沿黄各省区发展定位,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1]“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主流媒体做好生态环境报道也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从黄河流域整体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出发,统筹考虑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加强议题设置和联动协同,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强化系统思维。在新闻工作中要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避免过度强调一时一域的局部利益,忽视全流域的整体效益。特别是在报道科学调控水沙、优化水资源配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时,应突出全流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展现各地在全局中的贡献与作用,传递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理念和做法。例如,同为沿黄省份的四川和宁夏携手迈出用水权交易改革新步伐:宁夏以1800万元价格,购得四川3年共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这是黄河流域首单跨省域用水权交易。《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四川、宁夏达成黄河流域首单跨省(区)域用水权交易 “远水”解“近渴” 节水有收益》,从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层面策划统筹、深入采访,揭示了黄河流域首单跨省域用水权交易如何达成、四川的用水权怎样节余、宁夏购得用水权后如何使用、用水权交易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


形成宣传合力。黄河流域各省区媒体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协作,促进媒体资源共享,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集中呈现主题内容,提升传播质效。近年来,反映各地牢记总书记嘱托、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主题的新闻策划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成为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甘肃日报和宁夏广播电视台先后以全流域视角谋篇策划,分别开展了“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和“逐梦黄河”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组织采访组奔赴沿黄各省区,以行进式报道细致展示各地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和成功做法。济南广播电视台济南网推出新媒体作品《长卷里飞出黄河赞歌》,从一幅震撼人心的百米油画长卷作品起笔,将全媒体表现手段融为一体,生动呈现了沿黄九省区在国家战略中的最新成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沿黄各省区广播电视台、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共同开展“行走黄河 遇见幸福”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带领观众接力领略母亲河的独特魅力。这些媒体活动和报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黄河全流域,以系统观念多层次、立体式、融合化展示各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有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以及各类文艺评奖中获得殊荣。


02
历史视角:厘清时空脉络,展现时代价值


黄河宁,天下平。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同时,黄河保护与治理的历史也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作为主流媒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宣传中,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审视黄河生态保护的历史脉络和时代价值。新华社综述报道《“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系统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沿黄各省区奏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的壮丽画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大型直播节目《直播黄河》深入黄河流域40多个地市,以全媒体大小屏为特色,以前方新闻现场的记者直播连线、新媒体线上互动为样态,配以景观、故事性短片、新媒体征集的音视频图文和演播室评论员点评,形式鲜活,内容丰富。这些报道以历史观照现实,明悟真理、提炼经验,从历史的、时间的、空间的多个维度,讲好黄河的当代故事,展现了黄河治理、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成就,让受众深切地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认识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03
自然视角: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生态故事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4]“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5]“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6]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也是主流媒体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道应该秉持的理念遵循。


在生态报道中,要增强新闻敏感,悉心捕捉新闻线索,深入挖掘各地在生态治理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典型案例。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守护着母亲河孕育的宁夏平原。2017年开始,宁夏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169家矿山企业全部关停退出。经过两年的艰苦整治和生态修复,原矿区开始焕发生机活力。2019年,我和同事克服困难,深入贺兰山多地调查。采访中,捕捉到岩羊、马鹿、金雕等野生动物出现的画面,采制了电视消息《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动物重回家园》。报道生动展示了整治矿区形成较为完整生态链的场景,反映了生态保护修复中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的主题,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要科学阐释剖析,讲清自然生态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内在逻辑。这无论是体现新闻事业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的功能价值,还是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报道《“智能石头”保安澜,黄河“进”电脑更近一步》,以“智能石头”的诞生与发展为主线,展现了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赋能黄河智慧防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巨大作用。在纪录片领域,青海推出的《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四川推出的《依河而生》、山东推出的《大河之洲》、宁夏推出的《黄河谣·宁夏黄河故事》《贺兰山》等都充分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体展现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受到广泛关注。


□ 《黄河谣·宁夏黄河故事》海报

要用好科技手段,创新报道方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传播力。科技发展为媒体提供了更多元的表达方式。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体可以更直观地呈现生态治理成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也可以使复杂的生态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从而引发共情共鸣、提升传播效果。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定制化推送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增强公众参与感和认同感。


□ 2024年10月13日,市民在银川市海宝公园游玩。银川市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每年如约而至的红嘴鸥是市民的老朋友(丁半农/摄)

04
文化视角:深入阐释挖掘,丰富内容供给


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形成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演进。自然环境为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灵感来源,“一些特殊的景观或环境,会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升华为对自然、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的感情、信念、信仰。经过杰出人物的阐发和推广,形成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或坚定的信念。它们本身,也因凝聚了历史、经历了沧桑,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时代烙印、历史记忆。”[7]同时,文化又影响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生态环境问题也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和重构文化价值观念。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


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凝聚社会共识,为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主流媒体可以通过理论节目、主题报道、典型宣传、政策解读等方式,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挖掘黄河文化的生态智慧,深化公众对生态文化的理解,唤起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鸣,激发大家参与生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自觉行动。山东广播电视台牵头,沿黄省级电视台联合制作,持续推出《黄河文化大会》节目,以“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用情用力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联动专家学者,推出多期《“河”你说理》特别策划,用通俗语言,从学术角度将河南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等道理学理说深说透。这些节目和作品都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传递生态文化理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主流媒体既是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加强黄河生态文化题材的精品内容创作,推介生态保护举措,展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各级广电媒体在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下,主动作为,聚焦黄河文化主题,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纪录片、文化综艺、动画片、电视剧、广播文艺作品,唱响视听和网络作品的“黄河大合唱”,传播了中国声音。2024年岁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推出6集纪录片《黄河之歌》,通过极致画面、细腻叙事探寻黄河在华夏文明萌芽、发展、繁盛、转折以及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也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历史文化多个层面进行解读,揭示了其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激发观众对黄河文化的深刻认同。


05
法治视角:强化法治思维,助力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包括全面修订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完善生态环境单项法,创新流域、区域生态环境立法,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等。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8]


主流媒体在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报道时要强化法治思维,以法治标准来把握生态环境报道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确保报道内容真实、合法,体现法治精神,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法治要求。


要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推进社会治理,推动法律法规在生态保护治理中得到贯彻实施。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持续发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和司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全社会全面依法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的意识得到提升。宁夏开展多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主流媒体和督察组同步行动,深入现场,公开曝光了多个私挖盗采砂石、固废随意倾倒、环保问题整改不力、私设暗管偷排废水等方面的典型问题,促使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思维”“红线意识”。


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增强全民法治意识。除了前面所说的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在地方层面,沿黄省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细化落实措施。2022年1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这也是全国首部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的地方立法。这些法律法规内容有效衔接,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主流媒体要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深入解读法律法规,让公众深刻理解依法治河、依法治水的深远意义,促进全社会依法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守护美丽中国。


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报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传播规律,着力创新叙事方式,改变叙事语态,创新报道形态,增强生态保护“黄河故事”的感染力吸引力。要不断拓展传播平台和传播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让“幸福河”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上一篇:乾县到底有多敢混搭?“品典中国·乾武盛市”五一农文旅即将炸裂开场!
下一篇:​“拾金不昧显美德,雷锋少年树榜样”——北京雷锋小学表彰拾金不昧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