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同年7月23日,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团队以“执薪火传非遗文脉,挥青春绘振兴新篇”为宗旨,深入延安富县开展非遗保护实践活动,在富县广袤的土地上勾勒非遗传承的壮丽画卷,让千年文脉在时代的浪潮中翻涌激荡,绽放出璀璨夺目的新光彩。
一、多维调研:探寻传承困境
为深入探寻富县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路径与发展良方,“拾遗计划”团队先后与共青团富县委员会、文旅局等机构开展专题座谈,围绕熏画、雕阴战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展开研讨。富县文化馆副馆长徐莉在座谈中强调,在文化传承的进程里,青年群体思维活跃,他们既能深入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以创新的视角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是推动非遗传承工作持续向前的重要动力。新联会会长李高峰以熏画为例,阐释非遗承载的文化认同价值。经过多轮研讨,团队既感富县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也深知青年力量是非遗永葆活力的关键。
二、技艺研习:对话非遗传承人
在徐馆长的协助下,团队拜访熏画传承人缑竹梅。其《八仙过海》、《西游记》等作品以精湛技艺展现文化厚度,现场复刻校徽的剪纸绝活更显深厚的功底。缑老师“还要做熏画几辈辈” 的匠人精神,成为了团队实践的精神坐标。同时,团队借助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业背景,依托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平台,邀请缑老师为陕西科技大大学创作一副熏画作品,让文化走出来,让文化被看见。
第二天,团队来到曹家庙工坊拜访省级传承人鲁跃芳老师,其《平凡的世界》《花木兰》等系列作品,涵盖文学经典、历史故事等多种题材,展现出对不同内容的艺术表现力,是熏画技艺的生动体现。鲁老师在为团队演示熏画制作流程,带领团队成员体验从剪纸到熏制的完整工艺,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开设“云课堂”,累计吸引超2万人次线上参与。
三、产业融合:创新传承路径
为助力非遗传承与地方产业发展,团队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合作共建,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团队与富县相关单位、企业及工坊,共建2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一举措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基层、接触非遗文化与地方产业的实践平台,更通过高校的智力支持与人才资源,为当地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与陕西省龙头企业富县诚鑫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明确的合作意向。双方计划以富县优质农产品为载体,深度融入当地非遗元素,共同探索“非遗+农产品”的推广模式。这一创新模式旨在通过非遗文化赋予农产品独特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让富县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也让非遗文化借助农产品的流通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实现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四、青春接力:书写振兴新篇
从民间调研到技艺传承,从数字传播到产业创新,一路走来,“拾遗计划”团队看到了非遗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看到了社会各界为将非遗传承下去的决心,他们用日复一日的琐碎付出,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让非遗在时间长河中抵御遗忘。未来,“拾遗计划”团队将持续凝聚社会资源,推动非遗匠心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图文来源: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