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构成和任务目标。其政治、经济、文化的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都需要我们用“四个自信”给予讲清楚。
“中国式现代化”,一切立论的核心就是“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充分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逻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逻辑。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国运生发地、民生发展基地、文化发展要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国家战略思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河运、国运、民运的有机结合。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客观环境、历史方位与实践特点,从新的高度认识现代化的标准和模式。
一、“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黄河文化 “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中,黄河文化一直是滋润并指导民族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个委屈的学生。中华民族在救国图强的探索中,“师夷图强”的洋务派,一度占据上风,引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然而,源于海洋霸权主义的西方现代化,给我们规范了殖民体系的现代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他们餐桌上的羔羊。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两个结合”指导下,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论断,表明千年复兴、百年巨变有了时代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让中国人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黑板前的书写着。“两个结合”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传统文化生产力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肯定,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学整体推进意义的。
黄河文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谱系。在黄河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与政治经济学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是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因而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结构就具有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两个结合”指导下,在对中华文明全面深入准确的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全面深入准确的把握下,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这是黄河文化的历史背景下,继一千年前北宋给世界全方位提供了发展范式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蕴和发展特征再次改写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定式,丰富了现代化实践和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以海权、海洋秩序为根基的西方现代化的一统天下,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展示于黄河文化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讨围绕着“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架构是政治经济文化学。“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黄河文化的历史延长线上展开的伟大事业,这将极大地改变新时代的黄河面貌,同时深刻改变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后续面貌和格局,树立14亿多人民携手奋斗、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榜样,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新时代的黄河文化既是发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客体。 首先是其人民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黄河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认识论。黄河文化的人民性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这是从本质上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列子•天瑞》云:“天下万物,唯人为贵。”它不仅是一般意义的民本态度,它更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执政理念,一种行动指南,也就是黄河文化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黄河文化的以人为本,实质是顺应人心,是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五千多年的黄河文化中充满着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要让全体人民普遍享受幸福的智慧。
其次是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宣示了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定决心。从道家的道法自然,到儒家的天人合一,再到佛家的戒杀护生,都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这些都表明黄河文化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这些优秀的黄河文化遗产,一直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感天动地”的奋斗史。 再次是其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黄河文化和合共生的实践路径、历史经验和基本要求。黄河文化不论是在陆上还是海上,一直保持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在陆权竞争时代,中国是高筑城墙以防外来入侵。在航海时代到来时,明代形成强大的海洋实力,也仅仅是郑和下西洋播撒文明,而不是海盗抢掠。 三、“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于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黄河流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提高黄河流域全要素生产力、提升全流域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黄河流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后发优势,正在迎头赶上。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具有黄河文化的底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可以说黄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做了引领。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改写了西方现代化的理论架构,黄河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做了注脚。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赓续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的历史延续。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中国式现代化”性质、特点、目标等完整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制度自信的锚定。这也必将载入黄河制度文化发展的史册。同时,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建设历程上的一个新坐标。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地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期望光明未来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这是新时代黄河文化自信的最好表达和打开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文明是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预见和中国共产党人“两个结合”的实现,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符合黄河文化的社会发展规律。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成果的共同实现,标志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黄河文化的河床上,以新的姿态和成果宣告,国际共运方兴未艾,人类和平进步的征途正未有穷期。【黄海涛(文化学者)】